主要内容: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13.48%,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9%。2015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654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9%;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093.7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6.58%。
分析: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十二五”的成果来看,建筑业支柱地位确实当之无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那么现在建筑业还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呢?
行业发展方式粗放。
建筑工人技能素质不高。
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
显然,“十三五”期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上述问题也将是建筑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那么近五年建筑业发展的目标有哪些呢?
主要内容: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到2020年建筑业中级工技能水平以上的建筑工人数量达到300万。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加快修订建筑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等。
分析:看到这里,想必大家最关心的是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完成这些目标?企业资质、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建筑师负责制,建筑业营改增等领域的这些新变化需要重点关注。
主要内容: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
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信用良好、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能够提供足额履约担保的企业,在其资质类别内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
完善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优化建设领域个人执业资格设置,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大执业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出租出借证书行为。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分析:弱化企业资质并非简单的去资质化,在新的准入制度中,资质、信用、经济制衡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挂证行为的打击力度,住建部从未减弱过,此次特别强调,不禁让人充满期待,之后是否将有更严厉的措施出台?
主要内容:推动工人组织化和专业化。改革建筑劳务用工组织形式,支持劳务班组成立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鼓励现有专业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专业齐全、分工合理、成龙配套的新型建筑行业组织结构。
分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也是促使工人向产业工人转变的重要一步。
主要内容:完善注册建筑师制度,探索在民用建筑项目中推行建筑师负责制。
分析: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负责制真的要来了,广大的建筑师们准备好了吗?该制度的实施想必会进一步简化建设活动中政府审批程序,加强与扩大建筑师的话语权和地位,让整个建设过程更加专业与高效。
主要内容:推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发展。引导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鼓励景区、农村建筑推广采用现代木结构。
分析:与传统的木结构相比,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材料使用、建造方式、安全性及寿命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这也是住建部提倡因地制宜推广木结构建筑的原因。
主要内容:放开企业的自主经营权、用人权和资源调配权。科学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允许管理、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效途径。
分析:经营、用人、资源调配正式建筑企业的权力核心所在。不放权,企业就没有活力,就无法吸引社会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主要内容:全面完成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完善相关政策,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逐步推行工程款支付担保、预付款担保、履约担保、维修金担保等制度。
分析:根据国税总局的最新公告,自6月1日起将建筑业纳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自行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范围。企业负担只减不增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借施工企业视角 解读《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传统建筑市场将出现负增长,传统企业或将面临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尴尬处境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这将意味着,传统建筑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现场浇筑式生产方式的建筑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同时,装配式生产方式就目前情况看,也面临较多问题,例如:前期费用投入大、生产成本高、用户接受度有待提高,“十三五”期间将是建筑业从传统生产方式向装配式建筑方式转型的重要阶段,建筑企业将面临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尴尬处境,建筑企业需谨慎处之,最终结果如何仍需实践检验。
二、招投标方式将发生改变,市场竞争环境将改善
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试行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推进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促进招标投标过程公开透明。在原则上实行最低价中标的同时,推行提供履约担保基础上的最低价中标,制约恶意低价中标行为。
三、企业资质标准将再次被修订,资质将被弱化
坚持弱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逐步构建资质许可、信用约束和经济制衡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加快修订企业资质标准和管理规定,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根据《规划》内容,透露出如下三点重要信息:
1.资质标准还将有重大调整,资质类别要减少;
2.对“挂证”的查处力度将更大,处罚力度会更大;
3.不管是企业资质申报,还是个人执业,信用将成为重要的考量指标。
四、推进建筑市场的统一开放
打破区域市场准入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在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加大对各地区设置市场壁垒、障碍的信息公开和问责力度,为建筑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五、探索工程款支付担保,施工企业权益将得到保障
加强履约管理,探索通过履约担保、工程款支付担保等经济、法律手段约束建设单位和承包单位履约行为。引导建设单位等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综合运用信用评价结果,营造“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建筑市场环境。
六、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
强化对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管理,以及对不良地质地区重大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或论证。
七、全面完成营改增、完善保证金制度
全面完成建筑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加强调查研究和跟踪分析,完善相关政策,保证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完善工程建设领域保留的投标、履约、工程质量、农民工工资4类保证金管理制度。